民俗节日
文章来源:中国花苗网作者:未知发布时间:2018-05-11 11:48:30
“四月八姑娘节”主要流传于以靖州县“锹里”为中心的苗侗地区和周边省、市、县苗侗族杨姓后裔中。县内主要分布在三锹皂隶苗寨、地笋苗寨、大堡子茶坪苗寨、寨牙岩脚侗寨、平茶沙坝侗寨、官团侗寨等村寨。2013年被列入怀化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四月八姑娘节”源于宋代,据清乾隆《峒溪纤志》、《靖州乡土志》记载:相传宋代杨家将后人杨文广奉旨南征,兵败被囚,狱中生活甚艰,亲人探监所送食品,被狱卒抢食。见文广一天天饥瘦,气息奄奄,亲人甚急也。其妹更是愁肠百结,日夜操心。思得一计,将能挤出黑汁的树叶(后称之为乌饭树)采摘回家,捣烂取汁过滤,用糯米浸泡于黑汁中一夜,用甄蒸熟,白米就变为黑饭。狱卒疑黑饭有毒,不再抢食。杨文广遂得以饱餐,身体渐复。兄妹里应外合,于农历四月初八日,越狱逃出,而其妹杨金花却在救援中牺牲。为了纪念女英雄杨金花,每年四月初八这天,杨姓族人便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娘家,举行庄重的祭拜祖先仪式,全族共吃“乌米饭”。代代相传,久而久之,形成“四月八姑娘节”。1987年,被国家民委认定为苗族传统节日。
△ 制作乌米饭(龙本亮/摄)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这天,在清脆悠扬的木叶声中,成千上万的苗族男女都穿上民族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涌入活动现场,祭天地、祭祖先、祭英雄、祭神灵,唱着山歌,跳着苗家舞蹈,欢度自己的传统节日。
苗族是蚩尤的后代,传说蚩尤为铜头铁额,牛首人身。因此,苗家人特别敬牛、爱牛、崇牛,他们把牛视为力量、勤劳、勇敢的象征,把牛视为神灵敬奉,所以苗家人又把四月初八视为牛的生日,称为“牛王节”。四月初八的头碗饭是敬牛的,这样,苗家人就能驱邪消灾,五谷丰登。因此,祭天地、祭祖先、祭牛神,是节日的重要内容。四月八这天首先要举行古朴、庄重的祭祀仪式。
芦笙舞、多耶舞表演是“四月八姑娘节”活动的主要内容。芦笙舞,又名“踩芦笙”,因用芦笙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四月八这天,靖州各苗侗村寨芦笙队都要聚集到一起表演芦笙舞,开展娱乐竞赛,增进民族情谊。多耶舞是侗族的一种集体性舞蹈,由一人领唱众人合尾而唱,表演人数不受限制。男舞者用手互攀肩膀,围成圆圈,身体随音乐节奏晃动,摇头顿足鱼贯而行。女舞者手拉着手围成一圈,面朝圈内,边唱边摆动手臂并向左向右移动脚步。众人牵手踏歌而舞,场面浩荡、热闹非凡。
“四月八姑娘节”也是苗侗青年男女的“情人节”。对山歌,吹木叶,踩芦笙、跳多耶,都是多情的苗侗儿女表达火热爱情的方式。男女青年还借此机会,通过自己饱含深情的舞姿与歌声寻找意中人。四月八的茶棚鼓楼、凉亭山坳,芦笙悠扬,木叶声声,山歌传情,到处是歌的海洋、舞的世界。
逗春牛,是“四月八姑娘节”的老传统。牛头用竹片和纸皮扎制,牛身和牛蹄用黑布缝制。一人舞牛头,一人舞牛身,另一人扮农夫,手执犁杖跟在牛后。春牛在锣鼓声中有节奏地表演“吃水”、“过坎”、“斗角”、“洗角”、“搓蹄”等动作,牛与农夫一问一答,一唱一和,意为催春,言语诙谐,动作滑稽。围观者吆喝喧天,拍手助兴。逗春牛,为苗家带来了节日的欢乐、也带来了丰收的祝愿。
竞争最为激烈的要数田间劳作中的体育项目“稻田捉鱼”活动。苗侗男女,不分老幼,分成两队,卷起裤脚,下到水田中,争抢肥硕的鲤鱼,抢的条数多者获胜。玩到兴致浓时,两队人互泼田水,岸上围观的群众则吆喝助阵,一时人声鼎沸、水花四溅,堪称苗侗族的“泼水节”。
△ 姑娘闹鱼塘(刘杰华/摄)
千人共尝“乌饭宴”是“四月八姑娘节”的压轴戏。临近傍晚,苗家人便以独特的“龙头宴”(合拢宴)款待宾客,众主宾围坐在一起,喝醇香的米酒,吃喷香乌米饭,唱动听的苗歌。席间,主客以歌为媒、以歌传情、以歌叙事,歌来歌往,互比口才,气氛热烈。内容涉及到社会生产生活、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风情习俗等各个方面,充分体现了苗家人以饭养身、以歌养心、以酒养神的特点。
“跳月”(青年男女相聚在月光下唱歌跳舞,俗称“跳月”)是苗侗青年男女古老的社交形式之一。《续文献通考》载:“苗人仲春刻木为马,祭以牛酒,老人并马,未婚男女吹芦笙,以和歌词,谓之跳月。”《峒溪纤志》也有:“苗人纸婚礼曰跳月。跳月者,乃春之求偶也。”夜幕降临,“四月八姑娘节”活动进入高潮,围着熊熊燃烧的篝火,姑娘小伙们开始了通宵达旦的“跳月”,悠扬的芦笙、清脆嘹亮的苗侗歌曲此起彼伏,芦笙舞、多耶舞……姑娘小伙沉浸在欢腾的海洋之中。
随着社会的发展,“四月八姑娘节”又增加了美食厨艺大赛、经济贸易、旅游观光等新内容,成为靖州各族人民展示民族文化,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发展,建设精神文明的综合性盛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游客和商人。如今,靖州的“四月八姑娘节”已成为靖州及其附近苗、侗、汉等民族共同狂欢的节日。
转载自: 中国花苗网 http://www.zghuamiao.com/nd.jsp?id=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