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木龙舟节

扫码分享

  • 民俗节日

  • 文章来源:搜狐作者:未知发布时间:2018-05-14 11:24:22

  • 每年农历5月25日—5月27日,贵州施秉县、台江县居住在清水江边的苗族人民都要举行这一盛大集会。


苗族的“独木龙舟节”是流传于清水江流域台江县与施秉县交界处以台江的施洞镇为中心,上起施秉平寨,水上体育竞技为载体,融苗族的祭祀文化、服饰文化、歌舞文化、饮食文化等文化为一体的重大的活动,相袭成节。活动日期是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

黔东南清水江一带,每个苗族寨子都有属于自己的龙舟,在苗族同胞眼里,一条龙舟是一个家族或一个寨子不可侵犯的神圣之物,是精神的寄托、灵魂的归宿。

活动期间,台江和毗邻的凯里、黄平、施秉、镇远、三穗、剑河的各族人民身着盛装,喜气洋洋地云集在施洞口参加和欢度这一盛大的节日。节日期间,除了独木龙舟竞技以外,还举行斗牛、斗鸟、斗鸡、对歌等娱乐活动。举办龙舟节的各个村寨,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包粽粑、备酒菜,接待前来观看热闹的亲朋好友。

每批比赛,都以鸣铳炮为号令,炮声一响,各只披红挂彩的龙舟如脱缰之马,离弦之箭,奋力冲骣,桡手们按照鼓主发出紧密长令,使出全身力量,拼力划浆,一时江面波涛汹涌,浪花纷飞,各只龙舟的亲友们鸣锣打鼓助威,燃放鞭炮预祝胜利,成千上万的观众呐喊欢呼,响声震天,场面极为紧张热烈,看的赛的,同时感到无比的兴奋和欢乐。


在赛龙舟的同时,江岸上还有斗牛、斗鸟等等活动。

最引人注意,最为壮观的另一场面是踩鼓跳笙。这是苗族姑娘赛舞姿、赛品貌、赛体扮、赛心灵手巧的机会。 各家各户的老妈妈们,挑着银衣花裙,带领导着各自的女儿到赛龙舟的江边沙滩上去,为自己的妙龄女儿整容理装,千般打扮。芦笙一吹,鼓点一响,姑娘们便鱼贯而入地进入舞场,围成圆圈,宛如一个巨大的花环,翩翩起舞。她们头戴着银凤冠、银角、银雀,别着银梳子,插着银头针、银花朵。颈挂银项圈、银项链一至三环。胸前配着银牌、银压领、银铃。身披缀满银泡、银片的银衣,上身穿缎子绣花衣,肘袖绣有吉祥图案,下着新百褶裙,前围绣花裙片,丝织花带在腰间飘逸。一眼望去,姑娘们宛如一簇簇盛开的山花,吸引观光的人,叹为观止。

守在舞场边的母亲们,听到有人对自家女儿的穿着品貌或舞姿,表示羡慕和赞许时,满脸堆笑,感到无比的喜悦和骄傲。姑娘们在跳舞中不时把含情微笑的目光,投递给跳舞的小伙子。小伙子们便如醉如痴,手捧芦笙吹奏得更加起劲,更加活跃。在场的人看了,都为他们高兴,发出一阵阵的赞叹声和掌声。

当落日收去最后余辉之时,沙滩上变成青年男女们的谈情说爱的世界,情歌荡漾,飞歌迭起。他们有的携手而立,有的相倚而坐,细歌轻唱,倾吐衷情,许多有情人和幸福家庭,就在这种良辰美景中结成。

每次龙舟节,也是集市贸易的机会,丝线摊、杂货摊、酒饭摊比比皆是,人们摩肩擦踵,争相购置,热闹非凡。因此,龙舟节无形中成了各民族,各行业的共同节日。

赛舟结束了,各只龙舟满载礼物,彩旗飘扬,缓缓返舵。江两岸人们又重新汇集到岸边,向龙舟和桡手们依依告别。桡手们照例唱起这样的告别歌:“五月里来才得闲,五月过了各忙各,打好钉耙编撮箕,抓紧时间赶做活,等到明年这时节,我们再把龙舟拉下河。过节竞赛同欢乐,不要难过啊各位姐妹,不要难过啊各位哥哥。”

苗族“独木龙舟节”是清水江流域苗族以龙舟竞渡为载体,以“娱神”为手段,以“娱人”为目的节日集会,自始至终充满了欢乐,充满了风趣,充满了苗族人民乐观开朗的性格。随着时代的发展,其活动内容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成为各民族大团结、大联欢的盛会。

黔东南独木龙舟节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苗族一独具特色的古老文化习俗,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间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美丽的清水江边住着一位叫“保公”的苗族老人,一天他带着自己的独孙子九保到江上去打鱼。正当爷孙俩专注于捕捞满江活奔乱跳的鱼儿时,突然一条恶龙从深潭中跃出,把九保挟进了龙洞里咬死,放在床上当作枕头使用。追踪而至的保公见状愤怒至极,返回家中带上火具回来把龙洞付之一炬,恶龙被烧死。但浓烈的烟雾却遮天蔽日,瞬时间天昏地暗,接着是大雨倾盆,一连九天九夜。眼看着刚插上的秧苗无法管理,圈里的牲畜找不到东西吃,人们躲在家里啥也不能做,很是发愁。

一天一位妇女摸黑到河边去洗衣服,她那淘气的孩子拿着捶衣棒在江里搅来搅去,嘴里随着水声发出“咚咚哆,咚咚哆”的声音。不想这一喊奇迹出现了,只见天空云开雾散,江面上霞光万道,一条巨龙横卧在江里,纹丝不动。惊恐万状的人们站在江面上指指点点,不敢近前。好在有几位大胆的男子汉小心翼翼地划着小船近前一看,原来是被保公烧死的那条恶龙。怒极了的人们纷纷从家里拿来刀子割下龙肉烧着吃,一条巨大的龙不久就被沿江两岸七村八寨的人们分而食之了。

那夜,龙给人们托了一个梦,说自己作恶把保公的独孙子害死了,对不起保公,自己也遭了报应,今天我用自己身躯上的肉报答了大家,希望大家今后记住我,用杉木做一条与我一样形状的木船,在农闲的时候在江里划上几天,让我象活着时一样。我会兴风作雨,让世间风调雨顺,让大家五谷丰登。龙的幡然悔悟感天动地,信以为真的人们试着做了,果然如龙所说,于是年年岁岁龙舟下水,延续至今。

施洞独木龙舟节特色

之所以说施洞的独木龙舟节独特,是因为它与其他的龙舟活动有许多的不同。除了在举办的时间(一般的都在端午前后几天,这里则是在农历五月底)和纪念的人物(其他的纪念的是屈原,这里的则是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有不同这处外,最主要的不同在于龙舟的制造、划舟的方式及祭祀的方法。

施洞的龙舟古朴、硕长、考究,不论是龙头、舟身均与众不同。与一般的龙舟是由木板打造而成不同,施洞独木龙舟是用三根粗大的杉木掏空树心成槽形后经过捆绑而制成的。中间的一根为母舟,长度在21——24米之间,宽不到1米,分成六个舱,每舱长度不一。两侧各有一小舟,叫子舟,长度在十五米左右,比母舟稍窄,平时三舟分开搁置,启用时用麻绳或竹片捆绑在母舟两侧。龙头用水柳树精心雕刻而成,比普通的龙舟头要长、高、大。头上安有龙角,雕着龙眼、耳、鼻、舌、齿,嘴含白珠,腮挂龙须。龙颈背部刻有鳞,装饰着红、黄、绿、白、青等多色彩绘,并嵌入玻璃映衬,使整个龙头色彩斑斓,栩栩如生。更为奇特的是,龙舟头上的龙角是一对弯弯的大水牛角,左右角上分别写有“国泰民安”和“风调雨顺”八个字,与一般龙舟的龙头大不相同。这与苗族人民自古崇拜牛、将牛头作为图腾崇拜有很大的关系。

在整个龙舟节期间,从开始到结束都是男人们在主持,女人是绝对禁止踏上被视为神物的龙舟上的,即使向舟上的男人们敬酒时也不行。

参加比赛的男人们的着装是清一色的手工制品。头上戴的是苗乡特制的金黄色细竹篾马尾斗笠,后沿插有三根羽毛形状的银片,银片的末端扎上颜色艳丽的花朵。上装为深紫色的亮布对襟长袖衣,腰扎一条织镶着银泡的腰带,红丝线流苏自然垂落于腰的两侧。下穿深色长脚裤,一般为青色或黑色。这身装束给人一种庄重又不失华丽的印象。

龙舟上的人员一般不少于37人,包括鼓头、锣手、撑篙、理事各一人,艄公1—3人,他们或坐或站在母舟上,两只子舟上则各站着16名桡手。鼓头身着长衫,外套镶有黑边的红色或青色绒背心,头戴特制的宽边草帽,手提一面鼓坐在舟的最前面,背靠龙头,面向桡手,在比赛时负责发号施令。坐在第二位的是一个中年人,是由鼓头专门请来的撑篙人,负责到岸后停靠龙舟,比赛时则负责鸣放铳炮,制造声势;第三位是理事,专门负责登记亲友送来的礼物并向大家公布。第四位是锣手,由一个男扮女装的10多岁的小孩负责在比赛中敲锣,男孩的后面还有一个小龙头,锣就挂在小龙头上。也许是这条小龙太过嫩小,不谙世事,它只是附在母龙身上到人间来戏耍的,需要人们的保护,所以在小龙的上方专为其撑上一把黑伞为其遮荫。稍公站在母舟的尾部,负责掌握龙舟的方向。其余的桡手分成两排站立在两只子舟上,比赛时负责按照锣鼓的指令用桡统一划水,奋力向前,他们是决定龙舟比赛胜负的关键力量。

很多的龙舟比赛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划手都是坐在舟上用专门的木桨划水,木桨柄短,下端宽而平,非常利于划水。但这里的龙舟赛却别具一格,与众不同:划手划船时是全部站着划,所用的桨长而窄,有点类似于他们平常干农活时的扁担,也不叫桨,叫桡。这种桡因为窄接触水面小,划船时就需要划手花更多的力气用更快的频率,加上独木龙舟本身的重量比一般的龙舟更重,所以速度相对也慢了一些。

祭祀活动

中国人崇尚传统,崇拜祖先,注重礼仪。一般民间举办的活动在开始之前都要举行一个简单而庄重的祭祀仪式,可施洞的祭祀活动却是在庄重中处处体现出繁杂和隆重。

接龙

比赛前和比赛间隙停靠在岸边的龙舟要接受所代表的姓氏或与村寨有姻亲关系的人们的送礼和敬酒。接龙的时候送礼人先燃放一串鞭炮,献上一段红绸,由龙舟上的专人系在龙角上,更增添了龙的喜庆色彩。当然,现在的人们不知道是更加虔诚了,或者是为了显示富有,燃放的鞭炮不再是以串论,而是以捆、以担论了,献上的红绸当然也更加精美。

敬酒

敬酒是要讲究顺序的,得先敬鼓主,再敬龙舟上的其他男人,每人一杯,任何人均不得推辞。由于这是必经的程序,一天下来,龙舟上的人们喝下的酒应该是以“斤”计了。好在苗家的酒都是米酒,含酒量低,醇香,爽口,好喝,但酒性长,易上头,一般酒量者是无法抵挡的。供礼敬完酒才能把猪、牛、羊、鸭、鹅等礼品交由龙舟的专门人员登记,收到的猪、牛、羊等大型礼品直接装上专门配备的小船带走,鸭、鹅等礼品则要先挂在龙头上向众人展示,待多得已经放不下的时候再移走。

在我国的祭祀文化中,猪、牛、羊作为供品最为普遍最有历史,雄鸡也是最为常见的供品之一,但用鸭和鹅作为供品却不多,作为必须的供品更是难得一见。在施洞,如果你要去给龙舟上供,猪、牛、羊你可以不上,鸭或鹅却不能少。所以在龙舟节期间随处可见双手提着或肩挑着鸭和鹅的人们,每只龙舟的龙头上都倒挂着“嘎嘎”叫的鸭鹅,换了一挂又一挂,三天下来,少不了上百只。


转载自: 搜狐 http://www.sohu.com/a/223909318_740471